搭橋與修和:泰澤共融的發展特色與歷史篇章

搭橋與修和:泰澤共融的發展特色與歷史篇章 特價

搭橋與修和:泰澤共融的發展特色與歷史篇章

編號:L727/000614849
ISBN: 9789887100324
作者:尚—克洛德.艾斯卡菲Jean-Claude Escaffit
譯者:謝佩賢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8-29
  • 定價:NT:640

  • 折扣:9

  • 優惠價:NT:576

若下單後該商品缺貨、絕版、停版狀況,
我們將會E-mail寄送訂單缺書通知!

內容簡介

今年將標誌著羅哲弟兄逝世二十周年。他的直覺使泰澤團體得以成立,而這本關於泰澤故事的著作中文版在此時面世,可謂適逢其時。本書提供了獨特的見解,讓人認識這段信靠基督的非凡歷程中那些關鍵的思想和轉折點。但願這本書為讀者帶來挑戰——成為信任的朝聖者與搭橋人,預備好聆聽聖靈今天對眾教會所說的話。

——馬思謙修士 | 泰澤團體院長


============

泰澤不只是祈禱,她是生活本身。在泰澤,人們不需要帶著面具生活,不需要比較或爭競,而是謙卑地表達真實的自我,甚至包括自己的軟弱。在這裡,不是追求一個未來的自己,而是接納當下的自己。聆聽時代的徵兆,聆聽青年,幫助他們作出分辨,這是團體在一次次的社會和教會變革中不斷成長的動力。

——泰澤曹頓文修士


=============

歷史篇章不僅僅是呈現資料的編輯與鋪排,基督徒的傳記與史略是上主在時代中的恩典與奇蹟的印記。上主的作為可以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在張力的宗教關係中創造新的連繫;在謙卑的意願和純樸善良的心流露出屬祂的慈悲、平安、喜樂,並在互相款待的共融中顯出祂的同在——原本立足邊緣之處的泰澤團體成了上主之美的彰顯處,成為滋潤人心的泉源。

——潘怡蓉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


============

不少教會對於泰澤的認知只停留在功能層面,對其發展的歷史所知甚少。到底身為新教牧師的羅哲,何以對大公教會的修道精神萌生強烈興趣?他又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離開故鄉瑞士,隻身來到法國泰澤這偏僻的小村落,開始禱告及接待難民的生活?這個寂寂無名的小村莊又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今日我們認識、深受世界各地青年歡迎、跨宗派的修道團體?泰澤如何建立了今天與新教、天主教與正教會的共融關係?我們只需細閱本書每一頁,便能更深入了解泰澤這個地方和當中傳留的歷史故事。

——范晋豪牧師 |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座堂主任、倫敦南華克教區座堂教憲牧師

 

 

作者介紹

Jean-Claude Escaffit

尚—克洛德.艾斯卡菲曾是天主教報刊——《十字架報》(La Croix)與《生活周刊》(La Vie)——以及法國電視二台(France 2)宗教節目的記者。四十多年來,他持續報道泰澤團體的相關新聞。


Moïz Rasiwala

莫伊斯.赫斯華拉(1937-2024)是天體物理學家,並擁有神學學士學位,曾長期在泰澤團體擔任義工。在1970年代,他是泰澤青年會議(le Concile des jeunes)的組織協調人之一,亦曾是歐什(Auch)教區內的終身執事。

 

目錄

Preface/ Brother Matthew

馬序/ 馬思謙修士

曹序/ 曹頓文修士

潘序/ 潘怡蓉博士

導讀/ 范晋豪牧師


引言  搭橋人

第一章 羅哲——跨越界線的遺產

第二章 回到新隱修生活的根源

第三章 團體的起步期(1944-1952)

第四章 修和與教會合一的開端(1953-1962)

第五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歷史的轉折點(1962-1965)

第六章 六O年代初期——全方位的開放

第七章 開放帶來挫折,橋樑令人不安

第八章 最早期的群眾聚會(1965-1975)

第九章 牆外的泰澤

第十章 通往東歐的橋頭堡(1970-1989)

第十一章 獲得認可

第十二章 緩和下來的張力(1986-2000)

第十三章 保持永遠年輕的秘訣

第十四章 連接無信仰世界的橋樑

第十五章 泰澤,合一的象徵

結語 仍在搭建的橋樑


照片輯錄

編年表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