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

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 特價

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

編號:108001454
ISBN: 9789861986685
作者:黃厚基
譯者:
出版社:校園
出版日期:2019-04-09
  • 定價:NT:480

  • 折扣:9

  • 優惠價:NT:432

若下單後該商品缺貨、絕版、停版狀況,
我們將會E-mail寄送訂單缺書通知!

頁數 384頁

內容簡介 以神學的閱讀和詮釋,進入到撒母耳記豐盛多元的世界。


撒母耳記表面上是講述一個小人物(大衛)發跡成為君王的故事,大概可說是舊約中最扣人心弦、最富劇情張力的一卷書。兩位絕世英雄加上一位先知,終結了混亂的士師時代,展開了輝煌鼎盛的大衛王朝。然而,讀者陶醉於精彩情節之餘,免不了的疑惑就是:掃羅的命運,究竟是悲情還是人的無能為力?大衛的「合神心意」對照跌跌撞撞的一生,反而益發困惑。處於歷史夾縫中的先知撒母耳,該何去何從?


作者黃厚基以多元詮釋、申命記歷史學派的視角,引領讀者重新回顧以色列子民雲譎波詭、跌宕起伏,盪氣迴腸的朝代史。作者也企圖反省華人教會信仰群體繼承的閱讀傳統:斷裂的金句式閱讀、理想化的投射、扁平式的詮釋,以致將書中主角形成一個刻板人物,作為道德教訓的素材,也無意間塑造出一個偏差的屬靈觀和信仰。另外,作者更嘗試和中國傳統易經對話,來詮釋聖經人物的生命和相關人事、世事的潛在變易,茲以用文本閱讀詮釋潛在於讀者生命世界的種種面貌。


本書特點並非以逐章逐節的方式解釋經文,卻以對話和品讀的方式,穿梭撒母耳記豐富的歷史、文學、乃至神學肌理,能洞察經文所蘊含的多重意義,展現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汀所謂的「眾聲喧嘩」的閱讀,更能以忠實的方式閱讀經文中的人物與歷史陳述,針對撒母耳記中眾多角色的罪愆與悲劇,帶入新約的天國觀和盼望來做神學反省,是一本難得一見的華人神學釋經。

作者/譯者/編者/繪者簡介 黃厚基

目前任職於香港浸信教會,主要負責成人主日學的牧養事工。曾任職於大埔浸信會,沙巴神學院、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客席)。台灣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崇基分校)神學碩士,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個人著作已出版:A 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 Interpreting a Chinese Pastor's Inter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hi Engaging Yìzhuàn and Pauline Texts(博士論文:《一個華人傳道對易傳與保羅書信的雙重視域詮釋:以勢之主體互涉經驗為焦點》)、《慾情.神情:黃厚基詩集》(要有光,2013)、《穿越文本:聖經、生命境界與神學詮釋》(德慧文化,2014)、《同性戀的十字架2:從生命掙扎中的叩問到靈性的願景》(印象文字,2017)及發表過多篇期刊論文。


出生西馬,喜愛馬來西亞料理、大排檔炒粿條、咖哩麵等;榴櫣自然不在話下。在台灣讀大學時,當然也愛上了餃子、燒餅油條和蛋餅。現居香港,平日每早晨必行禮儀:煮一杯心愛的咖啡,再開始一天的工作。事奉之餘喜愛閱讀和家人一起看有內涵的電影,自己常看沒營養的電視劇。熱愛桌球、羽毛球,也愛旅遊。個人心願是繼續完成心裡頭掛念的本本著作。


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iokee


目錄 推薦序一:釋放撒母耳記中人性、信仰與史觀的豐富樣貌∕賴弘專

推薦序二:從蘭克史學到今日的聖經批判∕蔡定邦

作者序

導  論

第1章:耶和華記念:人生便有用(撒上一)


第2章:無心或有心,但求盡心活(撒上二)


第3章:出路在上帝(撒上二〜三)


第4章:大勢已去,勿失上帝(撒上三)


第5章:以便以謝:一敗一勝之間(撒上四〜七)


第6章:危機與變易(撒上八)


第7章:困境與化解(撒上八)


第8章:尋驢記:有心而無機心(撒上九)


第9章:掃羅之被棄(撒上十〜十四)


第10章:聽命勝於獻祭(撒上十五)


第11章:聖靈同在,合神心意(撒上十六〜十七)


第12章:大衛與掃羅:兩種生命類型(撒上十八〜二十)


第13章:逃離與跟隨(撒上二十一〜二十二)


第14章:救或不救,顛覆與否(撒上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


第15章:智慧與愚昧:亞比該與拿八(撒上二十五)


第16章:他鄉異客的歲月(撒上二十七〜三十)


第17章:悲劇與恩義(撒上三十一)


第18章:改朝換代下的含辱雪恥(撒下一〜四)


第19章:大衛作王日漸強盛(撒下五)


第20章:大衛記念約櫃(撒下六)


第21章:耶和華的殿宇(撒下七)


第22章:王國擴張,得勝有餘(撒下八)


第23章:王者仁者(撒下九〜十)


第24章:罪與悔(撒下十一〜十二;詩五十一)


第25章:禱告與放下(撒下十二)


第26章:家庭功能失常下的兒女(撒下十三〜十四)


第27章:押沙龍背叛篡位(上)(撒下十五〜十七)


第28章:押沙龍背叛篡位(下)(撒下十八〜十九)


第29章:分裂的危機與對策(撒下二十)


第30章:總結大衛的一生(撒下二十一〜二十四)


結論:從個人讀經到歷史詮釋

序/導讀 推薦序:釋放撒母耳記中人性、信仰與史觀的豐富樣貌


    撒母耳記是舊約裡一部百讀不厭的書卷,品味撒母耳記精彩的人物與故事,可以發現經文中豐富的人性呈現與信仰深度,進而反省自身在上帝面前的生命。從歷史觀的角度而言,撒母耳記述說了以色列如何從士師時代過渡到王國時代,將焦點集中在大衛王的興起與奠基,說明為何立都耶路撒冷的大衛王朝是以色列百姓的眾望所歸。然而在追求屬靈典範的華人信仰圈子中,撒母耳記也容易被信徒「淺讀」與「扁平化閱讀」,一旦認定將撒母耳視為忠於主道、將大衛視為順服神意、將掃羅看為恣意孤行,對三人品格的評價就高下立見。然而這樣的閱讀容易忽略經文中許多隱含的幽微之筆,未能注意到撒母耳記的作者∕編者的巧思。

    黃厚基老師的《大衛皇朝》就是一本能幫助讀者從撒母耳記的淺層閱讀進入到深層閱讀的佳作。作者以清晰流暢的文筆,介紹撒母耳記如何以卓越的文學技巧呈顯主要人物的光明與陰暗面,刻畫以色列邁向王權時的人為因素與上帝介入,且對於君王體制的正面與負面效應予以深層的反省。這本書引人入勝之處之一,就是對撒母耳記人物的詮釋十分精彩,例如:大衛這個角色從崛起到掌權,從玩弄權力到深切悔罪的心理變化;掃羅起初的善良、無機心與後來的戀棧權力、拒絕上帝之靈;書中的女性配角(米甲、亞比該、拔示巴、她瑪)如何訴說出另類的聲音,以微弱但有力的姿態道出政治權謀中被犧牲的愛情、王權的自大與濫用、王室家庭的悲劇。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使這部呈現人性與信仰之多面向的聖經書卷,釋放出豐富多元詮釋的可能。

    作者將這本著作定位為「神學註釋」:並不以逐章逐節的方式解釋經文,卻以對話和品讀的方式,穿梭撒母耳記豐富的歷史、文學、乃至神學肌理,能洞察經文所蘊含的多重意義,展現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汀(M. M. Bakhtin)所謂的「眾聲喧嘩」的閱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引入了中國傳統經典《易傳》的思想,以華人文化的史觀來與撒母耳記中的歷史觀對話,開啟了將撒母耳記的神學種植在文化土壤中的可能。以下從三個層面來介紹《大衛皇朝》一書的特色:

    就歷史層面而言,作者通曉西方學術對撒母耳記的研究成果,認知撒母耳記乃是經由長久的寫作與編纂過程形成,可能是在被擄時期,甚至在後被擄時期成書,也就是由申命記歷史家(Deuteronomists)在王權不復存在的時代,回顧大衛王朝興起的時代與人物。《大衛皇朝》幫助我們看見撒母耳記並非所謂強調客觀、科學實證式的歷史,而是在亡國之痛下,以申命記神學觀點寫作的歷史,因此將原本肯定王權、贊同大衛政權的史料,加上了從被擄處境出發的批判。因此撒母耳記同時帶有兩種以上的歷史角度,一方面肯定大衛是合上帝心意的君王,一方面卻以申命記史觀中「君王需服膺於上帝所賜律法之要求」的角度,對大衛王朝的興起與未來的悲劇性發展,進行深層的批判與反省。

    從文學藝術層面來看,作者具有扎實的文學研究背景,因此在這部註釋中注入了文學賞析的敏銳觀察。運用文學方法解讀聖經,常能捕捉到經文的弦外之音,更能豐富經文的神學意涵。作者的解讀中,運用了福克爾曼(Jan P. Fokkelman)的敘事分析、巴赫汀的「眾聲喧嘩」、薩伊德(E. Said)的「塵世感」等等文學理論,在行文運筆之間,亦可見同時吸收了當代撒母耳記敘事研究者(如Robert Alter、Meir Sternberg)的成果,開展出一趟精彩的撒母耳記閱讀之旅。跟著《大衛皇朝》的敘述,我們會發現撒母耳記人物刻畫的立體,個人意念和歷史力量的交織;聆聽各種人物、社會各階層的語言和觀點互相挑戰激盪;觀看先知、君王、謀士、將領、女性、老百姓等等都參與在王國興起的大戲中。原來,真相不只有一個;在公領域舞台上的光輝常伴隨著私領域的黯淡與失落。撒母耳記成了你我觀照人生的鏡子,對生命說話,提醒我們在當今的世局該如何認清自己的角色,回應上帝的呼召,奮起為上帝的國度竭力而為。

    以神學層面觀之,《大衛皇朝》一書作為神學詮釋,在中文撒母耳記研究著作中具有創新性,因應了近日歐美聖經學界對於經文的「神學詮釋」(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的關注。神學詮釋的基本信念是,經文不只是過去歷史事件∕宗教發展的記錄,而是在聖經正典的脈絡中,信仰團體對於信仰與上帝作為的見證。在一本新近優秀的撒母耳記神學詮釋著作中,任教於杜克大學神學院的作者Stephen Chapman提到神學詮釋乃是「尊重[聖經作品]的完整歷史脈絡和複雜文學藝術,同時帶著期望去聆聽作品如何言說(addresses)、挑戰、肯定、且深化基督徒對在上帝面前的生命的理解」。 因此沒有任何神學詮釋是「唯一的」,每一位詮釋者都須忠實地呈現經文對信仰的陳述或提問。本書的貢獻,就在於以作者忠實的方式閱讀經文中的人物與歷史陳述,並特別在〈結論〉的部分,針對撒母耳記中眾多角色的罪與悲劇,帶入新約的天國觀和盼望來做神學反省。顯然,這不會是最終的神學詮釋,但它可以帶動華人聖經學界對撒母耳記的神學激發出更多的探討。

    筆者相信,每一位用心閱讀撒母耳記的讀者,都能從《大衛皇朝》中得到啟發與感動。衷心推薦這本不同凡響的神學註釋,也期待它幫助弟兄姊妹更多認識撒母耳記的豐富世界。


賴弘專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內容連載

(請以6000字以內為限) 作者序

話說在前頭,本書的對象,包括一般信徒、教牧人士與學者。一般信徒若只對撒母耳記的內容有興趣,當可越過〈導論〉,直驅正文,並且最後忽略〈結論〉部分也無礙閱讀。當然,筆者誠心希望這樣的讀者嘗試經過全書的「洗禮」後,若對於撒母耳記蘊含的史觀與文學背景產生興趣,可先回到〈導論〉認識此書的詮釋方法論,然後再讓正文的詮釋經過若干時日的沉澱後,再回到〈結論〉中進入到筆者對於撒母耳記神學的神學詮釋。這首尾〈導論〉和〈結論〉的部分,當然更是筆者邀請神學人與學者閱讀並賜教之處。雖然正文中間或有一些神學反省,但在首尾的論述中,內容則是更為濃縮,風格則是稍微偏重學術一些,角度則更為宏觀。讀者可按自己的偏好,自行斟酌隨意地進入書中任何一部分。

拙作《大衛皇朝》,既以皇朝命名,隱約與撒母耳記中所賦予之大衛寶座的神學相呼應。此書採取西方學者的理論,視約書亞記至列王紀為申命記歷史神學的作品。不過,申命記歷史神學究竟也只是學者的假設,依此建構本書的論述甚至進一步作出歷史的神學反省,難免有其危險,很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甘冒此風險,或許更多是反映著筆者學識之不足。然而,下筆書寫的過程,志不在博覽相關的書籍;幸於有限的閱讀過程中亦有所學習,希望能作出整合,所謂「意得則舒懷以命筆」。故此,雖在專家眼中,新作只是班門弄斧,但藉此能繳交一份神學習作,並付梓出版,心裡卻只有無比的感恩。

此書的雛形源於二十年前的因緣際會,當初是為了教導主日學課程寫下的筆記。當時授課以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First and Second Samuel: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為教材內容藍本。不過,札記並沒有寫完,若干年後陸陸續續間斷地補充心得。直到數年前,心裡始終覺得該把未完成的作業完成,於是便再一次於主日學開課期間,一鼓作氣把未寫完的章節完成。字裡行間,或許穿插保留不同年代的思想痕跡。

然而,內文部分雖完成,心裡卻難免仍覺不踏實。考量此書既非一般的聖經釋經書,如何立足於同類撒母耳記的註釋書當中,這一想法既一再縈繞心中,遂成為寫下導論的原因。話說當年博士班曾想過以易經詮釋以色列民要求立王一事,卻因故沒有著手。易經中的時勢觀與多元共存的動態觀,更是筆者覺得有待建構的詮釋學基礎。同時相信是聖靈的提點和靈感,有機會閱讀到一些學者的討論(參導論,在此不贅),能銜接易經詮釋的框架而相互輝映。於是,這篇導論沒有像一般的釋經書提供許多經文時代背景等資料(事實那也非筆者所長),而是提出關於此書詮釋的方法論。

有了全書方法論的介紹,心裡仍是若有所失的感覺,這感覺便孕育且促成了結論的誕生。此書之結論,衍生自以申派歷史的神學脈絡閱讀經文,加上對於歷史意識的體察,無法避免要處理該神學觀念與我們所生活裡裡外外滲透著的世俗化思想中的衝突與距離,弭平兩者之間鴻溝的工夫責無旁貸。若沒有將此鴻溝指出,我們今日讀者的神學詮釋始終缺了一個重要的一環,因為神學的首要工作乃是要把經文世界詮釋給當代的世界。

全書交稿之際仍為樸素的半成品面貌。在此向本書責任編輯何維德弟兄及美編林鳳英姐妹致以萬分謝意,兩位夥伴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功不可沒。此外,出版社其他同仁的協助校對及後續編務上盡心的關照,使本書能以目前理想面貌與讀者相見,於此未能一一提名道謝,永遠銘記於心。

更感謝兩位同道賜序。首先謝謝賴弘專老師。賴博士專精舊約,雖未曾謀面,但不嫌此書粗疏,百忙中不吝賜序推薦,實在感激。另外,吾友舊約學者蔡定邦老師亦在宣教工場百忙事工中賜序,且不厭其煩校正內文和注釋中的一些錯誤,感激不盡。兩篇推薦文更與本書〈導論〉和〈結論〉相互映輝、互通有無,使整體討論更加完滿周全,豈非是難得的集體創作。謝謝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曹偉彤院長、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的林鴻信老師、台灣浸會神學院的劉光啟老師,還有「北海幫」諸位幫主(本幫人人皆幫主)鼎力聯合推薦。

轉眼已踏入二○一九年,回顧去年,蒙上帝恩惠,賜下許多恩典,諸多主內文字工作者(亦是我生命中的恩人)為本書和另外兩篇期刊文章(分別刊登於《浸神學刊》和《聖光神學論刊》中)不吝給予機會並賜下寶貴意見,實在滿心感恩。因此,與其說這些文章得以和世人見面,是個人努力下的創作,倒不如說是集體的創作。然而話說回頭,文字內若有任何錯漏疏失,責任仍是筆者個人需要承擔的。

寫作此書,力有未逮,何以仍堅持出書,不是妄自尊大,而是體會到日有陰晴圓缺,人亦未能事事圓滿。回想當年讀已故查良鏞(金庸)先生的曠世絕作《倚天屠龍記》其中一段經典情節,描述張無忌無意間得著習練乾坤大挪移絕世武功。書中如此描述他逐層心法之學成預備進階至第七層之時,說道:

第七層心法,又比第六層深了數倍,張無忌一時之間難以理解,自此而下,阻礙重重,直到篇末,共有十九句未能練成。他雖有十九句未練成,卻並未強練,因此躲過一劫。原來當年創製乾坤大挪移的那位高人,內力雖強,卻也未到九陽真經的那一步,只練到了第六層。他所寫的第七層心法,自己也未練成,只不過是憑著聰明,縱其想像,力求變化而已。

張無忌所練不通的那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平空想像出來的,似是而非,已然誤入歧途。要是張無忌存著求全之心,非要練到盡善盡美為止,那麼最後關頭便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便是全身癱瘓,甚至自絕經脈而亡。

我常對自己說,人生已過知天命半百的歲數,深知自己的限制。回顧過往,天資雖不缺,後天機遇亦不乏,但性格缺陷則一再無法逃避和勝過,總是帶來一些遺憾。某些方面的學識,自己大概是不可能再更精進了,所謂學海無涯而吾生有涯。所以,心裡對小說中張無忌的心境甚有共鳴體悟。或許,雖有種種不足,既知自己的限制,勉力而為也就夠了。

抱殘守缺、千瘡百孔的生命,在自己身上無須刻意揭露。誠如撒母耳記裡陸續登場的許多人物,最後見證的是上帝的信實。

《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便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完成,承蒙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不棄,得以出版,除了感恩,仍是感恩。

黃厚基

寫於香港珀麗灣

二○一九年一月中旬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