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三老
如果巧遇「三老」,
歡迎前來招呼,
但不會邀你入局,
請別怪我們小氣!
多年來,孫越叔叔、容耀老師與吳錡導演,每週三中午在固定的咖啡館用餐,一天,他們拍了張照片,孫越叔叔取名為「樓上三老」,不僅催生了一篇文章,也成為這本書的源起。「三老」在專屬於他們的聚會中聊電影、說美食、談人物、品人生,風雨水火後的練達,深沉睿智的眼光,盡在不言之中。
吳錡導演新作《樓上三老》,收文二十五篇,從生命中的戲劇性變化到平凡庸碌的生活遭遇,從身邊的人物到電影美食。充滿藝術天賦,終身從事影像工作的豐厚底蘊,加上基督信仰的虔敬,熔鑄造就了自謙庸碌,卻無比繽紛的吳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錡
現任/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特助
曾任/天韻影視社總監、劇場導演、電視導播、廣播節目主持人、國光藝校教師
著作/《爸爸來我們家玩》、《陽光依舊和煦》等散文集
目錄
推薦序 生活藝術家吳錡 / 林治平
自序 雖庸碌也繽紛
1
因祂活著
祂拔掉了我的眼中釘
我那最初的感動
關於「四十三階」
「父親與兩個兒子」的省思
母親的最後十二小時
2
樓上三老
木箱上的囑咐
無聲勝有聲
會結果子的樹
決勝於四十八小時
為她禱告
烙印
翠玉珍珠
用剪刀傳福音的人
去找人
轉化
3
小黑
缺水、缺電不缺童年
面對麵
公館商圈的小吃
4
巴比倫河
聊聊《羅生門》
一路玩到掛
魔鬼代言人
看更多
序
推薦序
生活藝術家吳錡/林治平
《樓上三老》是吳錡的新書,這本書收集了吳錡平日寫的小品散文二十五篇。吳錡自己形容這些文章是「雖庸碌但繽紛」。「庸碌」當然是自謙之辭,但是什麼叫「庸碌」?卻讓我想了許久,還是想不通。既然「庸碌」,何來「繽紛」?等到我一口氣讀完了這二十五篇文章之後,我才發現,吳錡筆下所描述的,幾乎盡是身邊所發生的大小事件,無非是生、老、病、死,家人戚友、生活情景中的大小故事。初讀之下,似乎平淡無奇,無驚人處。然而在吳錡筆下,這些似乎人人均可能在生活中碰到的大小事件,卻被吳錡心中的無限深情緊緊纏裹,再通過他多情的筆觸,使這些平淡無奇的生命故事,竟然閃爍出繽紛的色彩。於是在平凡—也可說是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庸碌」的生活故事中,你會驚訝地發現,多彩多姿的「繽紛」會直射讀者的心靈深處,迴盪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吳錡將這本書中的二十五篇文章,分成四大類。第一類六篇是描述自己與家人的生命故事。前兩篇寫到兩次性命交關的病痛經驗,一次是幾乎奪命的心肌梗塞事件、一次是罕人聽聞的眼瞼皮脂腺癌。這麼大的兩件事,在吳錡的筆下,卻看不到一點慌亂、嗅不著一絲焦慮。尤其是眼瞼皮脂腺癌罹患期間,正是「紀念馬雅各史詩音樂劇」排演後期、即將正式公演之際。吳錡身為導演,必須總攬全局,責任重大。面對演出日期日日迫近,大家都內心焦急卻不敢表露於外。唯有吳錡卻鎮靜如山,一切照常進行。在最後彩排公演期間,他也是劇場與醫院兩頭跑。大病在身,他卻像沒事人似的順順利利完成一切演出。看在我們這些陪伴在旁、擔心不已的朋友眼中,對於他能夠平靜安穩、似乎平凡庸碌走過這一段路,在讚歎感恩之餘,當然更看到了一串串五顏六色繽紛四射的耀眼色彩。
至於收集在第二部分中的十一篇文章,對誠懇待人、熱愛朋友的吳錡來說,更可以看到他心目中對人的情誼與尊重。在號稱為「人不見了」的後現代文化社會中,人被物化的結果,使得人主體性的「是」不見了。在一個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活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我—它」關係中。人跟自己相處、人跟人相處,在這種情況下,都變成以外在看得見的「東西」為仲介。於是主體性的「我」不見了;主體性的「你」也不見了,也就是說人不見了。人跟人相處,首先映入眼簾心際的是你所擁有的身分地位、財富權勢。人不見了,哪裡還有「他人」?讀吳錡這十一篇文章,你會發現一個簡單卻存留到永遠的真理。在吳錡的筆下,無論你是誰,年輕、年長;有地位、沒地位;有學問、沒學問;熟悉、不熟悉,我們大家都是人。是人!多麼重要啊!不信?你打開這十一篇文章一讀,保證那一陣「是人」的繽紛色彩,會讓你從心窩裡暖暖地燒起來。
至於本書的第三部分則收集了吳錡悠遊人世、隨意生活的四篇文章,充滿了生活中隨意揮灑的樂趣與帥氣。首篇〈小黑〉,描述一段引人入勝的戀情。文中的小黑與我,有著一段長長的、痴痴的、說不清、解不明的戀情。短短小小的一篇文章,讀到最後,答案揭曉了,留給你的先是一片驚訝,然後是莞爾一笑;生活拾穗到如此境界,實在令人佩服。生為這種人,不快樂幸福也難。難怪走過缺水缺電的日子,快樂童年也毫不褪色;面對美食,更能一一牢記在心,務必呼朋引伴,曷興乎來,一同分享。
最後一部分收有四篇談音樂與電影的作品,與其說這是吳錡的本行,倒不如說這是吳錡生命中的最愛。把生命中的最愛當作生活中的本行專業,並且獻上一生,當作事奉上帝的工作,吳錡真是一個最幸福的人。由這個角度,讀這四篇文章,你會發現,吳錡文中所說:「既不激情也不悲傷,反而給人一種不卑不亢、自信淡定的感覺。」所謂庸碌中的繽紛,是不是更讓人易於接受親近、沉緬其中、反覆不能自已呢?
說來說去,我發現吳錡根本就是一個生活藝術家。天生的藝術細胞,終身從事藝術工作,加上虔誠的基督教信仰,熔鑄造就了今天的吳錡。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九節所說:「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吳錡的文章正如他的生活一樣,看似中規中矩,似乎平淡無奇,但卻充滿了舞台戲劇的張力,直擊人心,煞是好看!
本文作者為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自序
雖庸碌也繽紛
二○一一年我寫完了《陽光依舊和煦》時,就以為不會再出書了。但從那之後,我生命中陸續出現了些戲劇性的變化,為了不必周而復始的敘述我那奇蹟似
的情節,就決定把詳細經過寫成文章,可與關心我的朋友們分享。〈因祂活著〉
與〈祂拔掉了我的眼中釘〉兩篇就是藉著報章雜誌甚至網路與大家分享的產物。
之後,生活中又遭遇了些不得不寫的事,於是寫了〈我那最初的感動〉與〈關於四十三階〉以及〈木箱上的囑咐〉。
去年宇宙光舉辦文字寫作營,主題是「文字天梯」,我應邀為講員,著手整理講稿時才發現自己的寫作過程:從第一本《爸爸來我們家玩》,到第二本《陽光依舊和煦》,到如今《樓上三老》,幾乎如寫作營所定的主題一樣,我循序漸進地成了為福音緣故而寫作。而這三部曲的形成是如此自然,如此的順理成章。這攀爬天梯的過程是上帝在引領我,祂讓我經歷祂的慈愛,讓我懂得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豐盛!我豈能不藉著文字來見證祂的奇妙與信實呢?
雖然此刻文本出版正面臨空前挑戰,但我堅信文本仍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特別是有關福音見證的分享,從書本閱讀與在電子網媒上瀏覽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還有另外的原因,是想以這本書對「人生七十才開始」雖庸碌也繽紛的自己作個自我期許與鼓勵。
書名「樓上三老」是孫越叔叔為了傳張照片給我時命名的,之後我興起寫篇同名相關文章的念頭,後來覺得用來當書名也挺不錯的,請教他的想法,回答是:「那當然好!」遂而成之,不僅如此,那張照片也在本書裡(見p.80)派上用場。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樓﹀文裡提到電影與美食是我們三人喝咖啡時的話題之一,於是著手介紹了三部電影與公館地區一些用餐的餐廳,以前從未寫過類似的文章,這次試溫,說不定下次可以出版相關的作品了。
去年底母親再次翻閱我寫的書,告知瀏覽時常出現會心的微笑,是為鼓勵。我也稟報正準備出第三本書。今年初她老人家入院治療,就沒有再回家了,當然也沒機會見到本書的問世,是遺憾,但其中更有神的美意,於是我寫了〈母親的最後十二小時〉以紀念她老人家在世時最重要的時刻。
十幾年來在寫作的過程中對我指教最多、幫助最大的人,莫不過好友楊淑清老師,她總是耐著性子看我的稿子,提醒我作文的技巧,必要時也斧正一番。寫《樓上三老》時,我也常就地利之便請教邵正宏弟兄一些字句正確的用法,以及蔡依玲姊妹在文稿的整理與電腦工具的運用等,因著他們大力協助,我才能勉力付梓,內心的感謝實非筆墨能以表示。只有祈求慈愛的上帝記念並賜福所有參與出版這本書的人的辛勞。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