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理蓮心中的小喜樂
「在1950年代,每一間孤兒院都擠滿了孤兒。有一個機構裡的嬰兒,每禮拜會有五至七名嬰兒死亡……
一名工作人員厭煩地說:『可能活不久了。』這好像全是這名嬰兒的錯。」
這段話,是孫理蓮在她的傳記《天使在她身旁》當中,用自己的一段話,
短短的描述道出幾十年前的台灣景象之一。
當時,孫理蓮宣教師和她的先生孫雅各牧師選擇離開自己生長的舒適環境,
來到只有簡陋設備和無盡缺乏的台灣,從事傳福音事工。
《孫理蓮心中的小喜樂》繪本中的小女嬰,「喜樂」(Joy,原書譯為『快樂』)據說是一個麻瘋病院患的孩子,
孫理蓮把小女嬰從死亡邊緣救回來,但是沒有任何育幼院肯收留她,於是孫雅各和孫理蓮認養她,
從這個故事的發展,小女嬰的成長,孫理蓮成全她們母女的相認與重逢。
柔性的繪本故事與插畫,引領我們去認識孫理蓮的內心世界,
她親眼看見死亡、親手撫摸疾病、親耳聽見饒饒不絕的絕望。
她呈現出來的堅強是,去實現一個信念,就是再苦的人,都可以有希望、有尊嚴的活下去。
收養小喜樂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帶著我們認識孫理蓮往後的作為,
因為接著孫理蓮和孫雅各又接連收留了幾名一樣被各家育幼院拒收痲瘋病患的孩子。
照顧的孩子越來越多,引起外國宣教師管理單位的注意,
因為當時在宣教師居住區,收容當地的孩子的作為並不被允許。
接收到上級警告的命令的孫理蓮,其實當時她已用盡個人的力量和資源來照顧這些孩子,
沒想到主管機構的行政命令帶來的的困境,反而督促孫理蓮踏出個人的局限,
讓她整合眾人的奉獻和力量,創辦「芥菜種會」,發展出更寬廣的事工,
從1950年代開始,有系統建立當時台灣人需要的各種事工,來幫助痲瘋病人、烏腳病人、孤兒和原住民。
書中除了人物故事、精緻的插畫,還有親子導讀,讓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對書中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及故事發生的在地旅遊導覽,可以按圖尋訪故事中每位主角在台灣工作生活的美好腳蹤。
本書提供QRcode,只要掃描就可以上網聆聽故事內容,有聲書有台語文、華語、英語三種語言。
另隨書附英文譯本,提供英語小讀者自己閱讀的機會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