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腳蹤-內地會帶領中國大學生歸主行傳
【作者簡介】 黃錫培,土木及結構工程師,現居美國西雅圖。蒙主恩先後在加拿大溫哥華及美國
西雅圖從事樓宇建築設計,2001 年從西雅圖市政府建築部退休。1996 年參觀芝加
哥慕迪神學院圖書館,偶讀中國內地會月刊《億萬華民》 (China’s Millions) , 愛不釋手。1999 年起撰寫來華內地會宣教士小傳,先後結集出版《捨命的愛》(2006)
和《回首百年殉道血》(2010),《昔我往矣》(2014),《永不言棄》(2018), Sacricial Love(2 vols, 2020)等書;其中《回首百年殉道血》在 2011 年分別獲香港和
台灣基督教出版聯會金書獎。衷心感謝賢妻嚴玉英女士多年來默默全力支持。 【內容簡介】 中日戰爭爆發時, 中國沿海諸省的知識分子和青年紛紛逃至後方。 他們遠離了父母、故鄉,擺脫了傳統文化的束縛,
加上生活困頓、前途茫茫,對戰爭充滿恐懼…… 內地會的宣教士們眼見神打開了福音的大門, 藉由英文查經班,以及各式的營會、退修會等,
關懷、撫慰青年學子的心靈,引領他們歸主。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又起, 內地會不得不撤離中國,轉進東南亞。 爾後,艾得理牧師落腳香港,繼續推動學生工作, 使得港、台兩地的學生團契遍地開花,
開啟了另一頁的華人學生福音工作。 這段歷史,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更有一些基督徒大學生效法宣教士,獻身作傳道人。 循著這些外國宣教士的足跡,我們看見了神恩典的腳蹤,
一步一腳印,終讓福音種子萌芽、成長,繼續不停遠播。 【推薦序】 序 薪火相傳 與黃錫培弟兄夫婦相識已超過半個世紀。回想五十年代(編按:五十年代意即 1950 年代,六十年代意即 1960 年代,依此類推。為尊重各篇文章及引用書籍之作者,
本書仍予以沿用,特此說明。)在香港,彼此所屬教會不同,但藉著浸信會少年團 聯會,我們相聚一起,一同參加聯禱會、夏令會等,建立了在主裡的肢體關係。後 各自移居美加,開展了人生旅程新的一頁,就不常有機會聚首相交。直到 2015 年, 在多倫多舉辦「內地會戴德生來華宣教 150 週年紀念」活動,得知他們製作了一套
「宣教士殉道血」的圖片,特別邀請他們來為是項活動增強有關的資料展覽。有幸 接待他們居於寒舍,闊別數十年能再團聚,話舊當年,這是何等的恩典!更驚訝的 是他們以退休之年,盡心竭力,艱辛不懈,四處搜羅有關過去百年歷史在華西方宣
教士殉道的見證實錄,寫成《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2006 年)。繼
而在 2010 年再編寫另一巨著《回首百年殉道血》。這些在華宣教史實,提供了華人 教會歷史不可少的寶貴資料。 今又再將華人教會歷史另一領域,即「學生福音運動」編寫成書,並蒙邀寫序,
實在受寵若驚。仔細閱讀了此書的原稿,有著一份親切感,因內中部分所記載的, 原來自己也在其中。全書記錄了一個大時代的福音運動,即由 1937 年起在中國大地 的學生福音事工。當時中國已進入戰亂的局面,初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的 戰事,百姓經歷戰爭的苦難。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造成慘烈傷亡後,日本不得不
向聯軍投降,中國成為戰勝國的一員,以為可以重整國土,恢復民生,使百姓歸回 安居樂業的景象,沒想到又遇到國共內戰,再將百姓帶入另一個苦難憂患的日子。 最後整個國家改頭換面,政權易主。經歷了多年不安局面,欠缺穩定的環境,但在
學界的福音事工,卻看見那滿有慈愛憐憫的全能者—萬軍耶和華三一真神的膀臂, 在極艱難的時刻,藉著眾宣教士的捨身及無私的擺上,帶領千萬學生得著永恆生命
的救贖恩典。 無名的傳道者 書中記錄了從 1937 年起至 1950 年期間,有不少國外的宣教士在戰亂期間,本著永
生神的召命,在整個中國大地,由沿海地區及至深入內陸,東西南北,四處奔馳, 不避艱苦,為眾多的大學及中學生能有機會得聞福音並承受永恆救恩而努力,甚至 有好些宣教士連生命都捨去,結果,有數不清的年輕人因此成為基督徒,並活出美
好的生命見證,對當時的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力。這期間包括抗戰初期、後期到抗 戰勝利後,特別記述內地會眾宣教士的事工實錄,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 中亦有好些基督徒大學生被神呼召,獻身作傳道工作。他們不追求豐衣足食,榮華
富貴,名利高位,效法、跟隨引領他們信主的宣教士腳蹤,走上宣教路,如當時甚 具影響力的小冊子《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我的弟兄》,就是其中一位如此獻身擺上,
作無名的傳道者邊雲波弟兄所寫的,這小冊在當時帶來極大的影響,感動又鼓勵無 數大學畢業的基督徒菁英分子,走上一條「十字架的道路」,一生作主耶穌的跟隨 者,宣講回轉歸向主耶穌基督、脫離罪惡的好消息。
回首看見當日在國內(指中國內地,下同)「學生福音事工」的實況,一方面 為眾多的年輕一代得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而感恩,另方面更看見永生神在這群學 生當中,親自呼召及興起新的一代華人傳道人,成為另一代海外年輕基督徒被神復
興的點燃者。當五十年代,所有西方宣教士都被要求撤離中國,同時有不少華人傳 道人亦相繼離開國土,其中有相當多來到香港,成為當時香港教 會青年基督徒復興萌芽的外在催化劑。看見神在那時期所興起的一批忠於神所託
付、帶著使命的神僕,先後移居香港及海外,當中有我們所熟識的屬靈長輩,更是 多方教導我們走主道路的導師,如滕近輝牧師、陳終道牧師、于力工牧師、趙君影 牧師、薛玉光先生、焦源濂牧師、唐佑之牧師、王國顯弟兄及艾得理牧師—艾牧師 不單是香港,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學生福音運動」的創建者及帶動者—他們都是
我們那一代走主路的導引者。 書中的後半部,多陳述在五、六十年代,香港浸信會好些教會的少年團成員, 藉著「少年團聯會」的組合,在 1951 年於長洲所舉行的夏令會帶來了復興的火焰。 隨後在赤柱聖士提反中學的夏令會,在短短幾年時間,神的大能作為,就在這群小
子身上,重建「為主而活」的靈命更新,從馬虎膚淺屬肉體的生活,轉而看重為主 而要有聖潔生活的樣式;從不看重聖經話語的進深主道,而決志每天必研讀神的話 語;從不會關心失喪靈魂,轉為熱切將福音傳給家人、親朋、同學、同僚,盼望自
己周圍所認識的人,都能得著救恩;從不注意日常生活行事所作的罪行,轉為對罪 敏感,並常存認罪、悔罪的離罪心志,更認定一生為主而活的目標。
校園福音工作 本書的主要重點,多集中記述國內學生福音事工的史實,藉著宣教士的努力, 在不同地區的大學校園組織學生基督徒團契,藉小組查經、夏令會、冬令會等,最 具代表性的學界福音事工的興盛時期,是組成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
成為當時聯繫及推動事工的主軸。 雖然,「學生福音事工」在中國因政權的變動、宣教士的離開,已不再如前一 樣,但卻看見掌管歷史的主,在另一天地,伸展學生福音事工新的一頁—1956 年, 滿有學生福音事工異象及經驗豐富的英國內地會宣教士艾得理牧師(Rev.
David Adeney),前來香港,他是被撤離中國返回英國的宣教士,再度被差派回到遠東成 為他的新工場。抵達香港後,不但以此地為落腳點,更是作為他開展東南亞事工的
基地。他在港開展事工,先聯絡大學畢業的基督徒,及海外留學回歸的專業基督徒, 組成了「畢業生團契」,開始向中學生作福音工作,在中學校園組成基督徒團契, 直接鼓勵學生在自己所屬的校園向同學傳福音;更進入各大專院校,同樣有大學的
基督徒團契設立,其工作模式與昔日在國內的校園相若,藉所組成的團契,透過小 組查經或福音聚會,引領許多同學信主,在校園內參與團契並得著栽培訓練,成為 學生福音事工的一員,剛好他所分述的兩方面神所成就歷史過程的事工,一是香港
在五十年代神所興起的學生福音運動,另一是在浸信會青年人被神甦醒靈命復興的 事件,有幸自己亦在其中。 錫培弟兄為華人教會追溯過去百多年的歷史記錄,寫下了宣教士在華的貢獻,
若沒有昔日西方來華的宣教士流下血淚,將福音帶給國民,就沒有今日的華人教會, 因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都是崇尚民間信仰,後成為信仰佛教的國家。國人可以有機 會信靠永生真神,得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全是這些西方宣教士所撒下福音種籽的成
果。今再將當時在華宣教士另一事工領域,即學生福音事工記述下來,同時再延伸 這事工後續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在香港當時青年基督徒的復興,成了學生福音運動 的強化力量,繼而帶來整個東南亞的學生福音事工的興旺。
從書中看見神的大能作為,藉著宣教士的導引、栽培、訓練與扶立,挑旺了一 群活在患難、艱苦環境中的大學畢業基督徒,毅然放下他們的理想前途,走上一條 「無名傳道者」的艱辛路,樂意回應上主的呼召,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馳騁,僕僕
風塵,走遍大地,目的是為著千萬失喪靈魂,引領他們歸向基督。看見那走在我們 前面的長輩,他們忠於上主的召命,完成所託付的使命,服事了他們那一世代的人。 今日跟隨他們腳蹤前行的一代,有否傳承這一個大時代的使命,堅守信仰,實踐上
主的使命,將更多年輕一代帶到恩主面前,並影響他們同樣走上這條十字架的道路, 讓神的榮耀遮蓋全地,使萬國得知耶穌基督的救恩呢? 想起五十年代趙西門弟兄所寫的《十架歸路》這詩歌,他亦是當年蒙召、獻身
將福音帶到新疆的無名傳道者。當時國內基督徒學生團契中,經常頌唱的詩歌,眾 人的心被震撼,被感動,被激勵,被挑戰,唱出:「我心饑渴地愛慕,十字架的歸 去路;火的時代催我走,不吝稍有所踟躕⋯⋯隨主到客西馬尼,隨主到髑髏疆土⋯⋯」
願我們這一代仍可以走上這條十字架道路,如保羅所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 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二 2),靠 主恩影響未來的一代,繼續走上十字架的征途,才可以說是「薪火相傳」。 ——麥振榮
加拿大多倫多美麗徑福音堂前主任牧師 現任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董事會董事長 【目錄】 目錄 序 薪火相傳 麥振榮 Part
1 內地會在中國的學生福音工作 第 1 章 抗戰前期 第 2 章
抗戰中期 第 3 章 抗戰後期 第 4 章 抗戰勝利後初期 第 5 章 抗戰勝利後中期 第 6 章 抗戰勝利後晚期 第 7 章 國共戰爭後:內地會出中國前夕(1949 年) Part 2 撤離中國,前進東南亞 第 8 章 內地會出中國(1950-1951 年) 第 9 章 內地會改組為海外基督使團 第 10 章 香港:難民的天堂 第 11 章 艾得理牧師到香港推動學生福音工作
第 12 章 艾得理牧師在遠東工作之延展 第 13 章 緬懷內地會宣教士
參考書目 本書提及的內地會宣教士名錄 【文章試閱】 第 3 章 抗戰後期
1943 年 3 月 2 至 5 日,盟軍在新幾內亞(New Guinea)之俾斯麥海之戰(Battle of the Bismarck Sea),擊敗日本海軍艦隊後,不久美軍就開始著名之太平洋越島戰略 (Island Hopping),節節勝利。1944 年 6 月 19 至 20 日,美軍在菲律賓海之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中再擊敗日軍,同年 10 月 23 至 26 日,美太平洋艦隊在萊特灣 之役(Battle for Leyte Gulf),再度大敗日海軍艦隊,導致盟軍在 1945 年 1 月 9 日反 攻菲律賓,然後美軍在
4 月 1 日,登陸日本沖繩島(Okinawa)。到了 8 月 6 日和 9 日,原子彈先後落在廣島(Hiroshima)和長崎(Nagasaki),8 月 15 日盟軍宣佈日本 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 一、面對中國青年人的挑戰 1944 年夏,李湛恩教士在甘肅省蘭州寫了一篇感言,《面對中國青年人的挑戰》: 「中國城市內都擠滿了青年人,他們朝氣蓬勃,充滿夢想,愛國心強,男女均
須參加軍訓,穿著制服如軍人一樣,今因戰事拖延,制服也變舊了。 假如在星期日,當你走過蘭州公園,一定會見到大堆青年人在圍觀,不是籃球 賽便是排球賽,並且銀行和事務所都休息,街上見到進城的大學生 3 就更多了。他 們正在想什麼呢?也許是如何打發時間─吃飯、看戲、打牌;也許是想到不安定的
情況,要靠貧窮的政府資助膳宿學費;也許懷鄉之情,多年逃難離鄉背井;最主要 的還是失去了家鄉的接濟,如何活下去呢?中國人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族,常靠 人際關係來謀取職位。
不過,中國青年人非常留心這場世界大戰,他們把宣教士當作一套百科全書, 喋喋不休地向他們尋求最新的戰況新聞,但他們提出來的中文地名卻不是西方人所 熟悉的。他們喜愛閱讀,連印刷很差的戰時報紙都看,書店裡充滿政治和戰事宣傳
性雜誌,但青年人卻愛看自傳,特別是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尤其是以邱吉爾 為最。 最近一群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人,圍著我們家的餐檯交換過去經驗。他們談到 正當求學時戰事爆發,日本侵華,引致家破人亡,就算愛書如命,也決心投筆從戎。
若能成功進入軍校,就要從青島、香港等遙遠地方,經過千山萬水到軍校受訓。當 他們抵達目的地,進入行伍後,生命從此完全改觀:那裡有美國歸僑學生、有從新 加坡、太平洋群島等地來的,甚至連中文也不會,並且不少是嬌生慣養的,都是優
秀份子。他們全部改為陸軍裝剃光頭,穿上棉衣軍服草鞋,進入最嚴格軍事訓練。 雖有少數捱不下去,但大部分連女同學也拚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著國
仇家恨,趕赴疆場,何等希望回故鄉呢? 如今他們又各散東西了,很多已永遠訣別,從前線碩果僅存回來的少數,當晚 圍坐在我家餐檯,都是經過了浴血、痛苦和死亡,其中一位談到在敵人陣地的背後,
怎樣冒死維持電訊的來往。但是,什麼原因使他們來到我們家呢?一位基督徒朋友 邀請他們來,不是再談戰火或政治,而是尋找人生之謎,因為經過戰火的洗禮,世 態炎涼,這些都不是他們心中所要的。
宣教士的任務何等重啊!何等機不可失地擺在眼前哩!我們懇切地長談到世上 最大的犧牲;一位愛世人的神;一位為世人而死的主,且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談到 怎樣作基督徒,付出什麼代價,如何徹底效忠,怎麼捨己背架,為主放下一切,因
為主曾說過,若人不願這樣做,就不能做祂的門徒。 最後大家莊嚴肅穆地低頭祈禱,有一兩位似乎受到感動,包括那位電訊員,自 此以後,我們多次談到救恩,甚至有關祈禱,只有神知道真的效果,我們繼續為撒
下的道種禱告,他日可以收成。」 二、甘肅省蘭州 1944 年初,在放寒假前數週,一間中學的王主任(音譯,Mr. Wang, Dean),託 人找到李湛恩教士,因有一位英語老師突然離職,故來要求他每週代課三天,並且 還要去離他的家七哩之外的學校,看來根本不可行。但是李教士住在中國久了,深
知人情難卻,王主任苦苦相求,並且答允為他安排在校居所,讓他一週只須往返一 次。 李教士想到有機會與一群從來沒有接觸過福音的學生,每週相處三天,就像傳 道書十一章 1 節的話:「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他就答允 了。 數天後,新老師上任,坐在王主任辦事處時,窗外一兩個人頭窺探,原來風聲
早已在同學中傳開,一位英國人(Englishman)來教英文(English)了!經過數週教
授兩班同學,每班四十人,早上參加升旗禮唱國歌,與教師們共膳,還改過學生大 考的試卷,看到他們的英文程度仍低。不過,就在放寒假前,數位男生來找李教士, 要求在寒假期間參加他在教會開的英文查經班,因此得聞基督耶穌的福音!4 1944 年初放寒假的時候,李湛恩教士開放自己的家,給四十多位國立甘肅學院 5(Normal College)之學生開辦冬令會,並有同工石德倫姑娘(Miss
Beatrice M. Sutherland)加入來做女學生工作,聚會時用教會會堂,早上查經〈出埃及記〉,和 專題講道「基督徒生命」。這次冬令會,李教士特別邀請一位華人女傳道袁姑娘(Miss Yuan)來講道,她對學生說:「新造是基督徒生命的開始,但有四種人,第一種人 知道和接受新生 8(New Birth);第二種不知道卻接受新生;第三種知道但不接受 新生;第四種不知道也不接受新生。⋯⋯」赴會人中有一名十六歲剛入大學之青年李
君(音譯,Young Lee),他是誠心歸主的第一種人,邀請來一名好友余君(音譯, Yu),父親虔誠信主,但這兒子不僅不信,還常在校打鬥犯規,以致仍留中學,但 有興趣來參加大學生活動。想不到這位野孩子,每堂聚會必到,每到必留心聽,最
後還要跟袁姑娘細談,當袁姑娘聽完了他的故事,便告訴他眾人都會定他的罪,惟 有主耶穌愛他,不定他罪反而拯救他,打開聖經叫余君讀出來,耶穌說:「我也不 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 11)於是,他們一同跪下, 余君禱告悔改歸主。⋯⋯聚會結束,除了多名同學歸主外,還有十二名信主同學願意
追求愛主更深。 寒假後,李湛恩教士又接到另一位同工宣教士的信,這位宣教士所任教的大學, 正從東部搬遷到蘭州城外五哩的地方,建立該大學新址,想聘請李教士在大學外文
系中,每週教授數小時英語課。李教士經禱告後,很高興接受這個向大學生傳福音 的機會,但還未接到正式聘書,就有兩位青年人來訪李教士了。 自從抗戰後,大批學府西遷,再沒有以前的堂皇校園了,都是非常簡陋的校舍,
甚至是窯洞和廟宇。所謂苦西北(ku hsi-peh)並無例外,故當李教士到城外看到兩 排單層平房式的簡陋課室,尤其是初冬,四野蕭條,一點也不覺得奇怪。離野地不
遠,用泥牆建造起來的大量茅舍,就是大學教授的宿舍和辦事處,這裡就是一所北 京著名學府的新校園了。 蕭瑟的寒冬過後,當大地春回,田野百花盛開,五位穿著軍服的同學和李教士
到河邊漫遊,在大樹蔭下坐著聊天。小敦(音譯,Young Tung)問什麼是快樂 (happiness),孫君(音譯,Sung)回答是接到家裡的好消息,宋君(音譯,Shun) 則說服務為快樂之本,大家稍作討論後,一人便問:「李先生,您認為呢?」李教 士首先提到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又提到祂另一句名言:「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這與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一樣。最後李教士 說:「我給你們三個英文字母,J 是 Jesus,O 是 Others,Y 是 Yourself,就是耶穌第 一(Jesus first),他人第二(Others second),你自己最後(Yourself last),這才是 真正的快樂。」眾人都點頭稱是,而大家要趕回午膳的時候也到了,李教士心想, 多麼希望他們這些青年人,能夠尋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