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本土的宣教:宣教處境化的實踐模式
簡介
何謂處境化?為什麼宣教需要處境化呢?在近代的宣教歷史中,宣教學學者與宣教士用過什麼處境化的模式來宣教呢?本書回答這些問題,簡而言之,處境化是把外來想法譯成當地處境、文化的人能了解的想法;由於這是溝通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宣教時,當我們要把福音真理傳給本地人時,就需要知道如何把福音真理處境化。
本書同時整理宣教學者與宣教士所使用過的宣教模式,諸如「群體健康布道」、「中東神學」、「植堂運動」、「處境化都市神學」、「批判性及建構性神學」等等。因此,雖然作者帶著理論觀點,但也提供了許多真實世界的範例,讓讀者可以參考模仿。很多教會都認為此時正是台灣的宣教時代,相信這本書必能幫助讀者知道如何預備自己去加入宣教運動,復興台灣的教會。
|目錄|
推薦序1 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戴繼宗
推薦序2 踏上「處境化」探索之旅/朱昌錂
推薦序3 我們必須重視處境化/溫永生
推薦序4 全球視野、在地智慧/邱顯正
序
致謝
導論
第一部分 福音派的處境化基礎
第1章 處境化的模式與地圖
第2章 處境化的預設(一):啟示
第3章 處境化的預設(二):詮釋
第4章 辨明處境化的好壞
第5章 形塑與限定處境化的概念
第6章 處境化的分析與應用工具
第二部分 繪製福音派處境化模式的地圖
第7章 繪製福音派處境化例子
第8章 促進者
第9章 引導者
第10章 使者
第11章 探路者
第12章 先知
第13章 恢復者
第14章 將來的走向
附錄一、迪恩.吉理蘭的地圖
附錄二、馬克.寇提茲的地圖
附錄三、範榮真的地圖
附錄四、吉理蘭、寇提茲、範榮真的複合地圖
附錄五、福音派處境化語義域的視覺化地圖
附錄六、例子列表
參考書目
|前言|
向甚麼樣的人,我就做甚麼樣的人
「若我們願意看到中國人成為我們所形容的,就讓我們活出最好且最正確的榜樣:在一切不牽涉到罪的事情上,讓我們努力認同且效法中國人,也藉此可贏得中國人歸主??我們所求的不是他們的去中國化乃是他們的基督化。我們所期望看到的中國基督徒仍然還是個完全的中國人。」
這段話是我的高祖父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1867年所說,不僅是劃時代,更是領先時代!戴德生在年輕的十七歲時就被神呼召去到中國,向當時三億的中國人分享福音的好消息。在他早期宣教生涯中,他就意識到為了要克服福音的信息常被視為是「外來」的,宣教士無論在語言、外表、甚至是生活方式和居住的地方中「本色化」都扮演著一個極為關鍵的角色。對於戴德生而言,「多一個基督徒,便少一個中國人」是不可思議、無法接受的一件事。傳遞福音信息(message)的方式(method)必須考慮到當地文化,且用合宜的方式傳達出去、活出來,這樣中國基督徒才能在自己的語言與文化背景進入到基督信仰裡,且經歷到基督信仰的豐盛。戴德生又說:「我們期望每一個教會都有中國的牧者來牧養,中國的同工來治理。中國教會在自己的祖國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來敬拜獨一的真神。中國教會的內外觀都應當中國化且本色化。」
相信讀者們會很快發現,本色化在當今世界宣教事工中跟兩個世紀前一樣重要。儘管有人可能說,由於全球化、互聯網及社群媒體的迅速發展,文化和傳統的界限已變模糊,但語言、文化、世界觀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差異仍然是個極大的挑戰。本書作者特別期望跨文化的基督教傳道人能用心實踐出這些宣教處境化的重要原則。尤其當我們面對福音真理可能被妥協或被同化時,每位跨文化的傳道人都需藉著遵守本色化的原則,堅守聖經的真理,忠實地宣講福音信息。
隨著全球華人教會投入跨文化宣教的人數不斷增長時,我相信此時由史考特.莫羅所著《扎根本土的宣教:宣教處境化的實踐模式》這本書正是翻譯的絕佳時機。當越來越多華人基督徒突破過往僅以同民族為宣教對象時,莫羅的書為華人跨文化工作者提供適當的方法,來解決福音處境化所面臨的一些困難挑戰。莫羅多年跨文化的實際工作經驗為撰寫本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因此,您手中拿著的書不是一個抽象的學術論文,而是作者在經過多年實際跨文化工作中面對本色化的挑戰所產生的。
讀完此書後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本書的讀者不應僅侷限於傳統上蒙呼召在遠地做跨文化的宣教工作者,而是每一位教會的牧者,甚至每一位基督徒。由於全球人口遷移,大大縮短了我們與宣教禾場之間的距離,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鄰居、是同事、是同學,甚至路上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因為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母語、文化及世界觀都與我們大不相同!這種差異催逼著我們學習並善用合宜的處境化原則,使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可以在熟悉的語言與表達方式中接收到亙古不變的福音信息。其實移民的普及化讓每個基督徒就在自己的所在地成為一位跨文化工作者,被呼召去關心在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禾場,且用恰當的處境化宣教原則來完成主耶穌福音的使命與託付!
除此之外,我同時也想呼籲,其實處境化的任務也不應該僅侷限於那些試圖跨越文化和種族界限的人,處境化原則也適用於跨越社會和世代的界限。例如,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通常稱為「嬰兒潮」〔baby boomer〕)和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出生的人(稱為「Z世代」〔GenZ〕)在世界觀上的差異,常常不亞於傳統宣教士可能會在異國他鄉遇見的!我們經常被蒙蔽,以為因為擁有共同語言,就一定也擁有共同的世界觀,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正是由於教會並未認真對待跨世代的處境化任務,我們目睹了無數年輕人離開教會。因此,教會的牧師和同工們都應該閱讀此書!
全球宣教中令人興奮的原則之一,就是所謂的福音的「可譯性」(translatability),它意味著福音可以翻譯成世界任何一個不同的語言,這是基督教信仰在世界上九千多種不同宗教中的一個獨特特徵。儘管我們會立刻聯想到「聖經翻譯」這項重要的宣教工作,但實際上,福音的「可譯性」不僅僅是語言和文化問題,這種「可譯性」也包括藉著處境化去跨越不同的世代和社會階層。正由於福音「可譯性」的事實,每個基督徒也應勤奮地學習處境化,尋求通過本色化的方式(method_來傳遞那不變的福音信息(message),有效地讓所有人能藉著個人的「鄉談」聽到神的大作為!
「……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九章19-22 節)
戴繼宗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