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

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 特價

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

編號:000518666
ISBN: 9789888250448
作者:查斯特
譯者:馮穎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2
  • 定價:NT:480

  • 折扣:9

  • 優惠價:NT:432

若下單後該商品缺貨、絕版、停版狀況,
我們將會E-mail寄送訂單缺書通知!

跟別人共坐、共食,看似稀鬆平凡,但查斯特卻從中刻畫了神的心意──每天聚餐,實是讓我們體驗恩典、建立群體、拓展宣教的平台。在本書中,查斯特挑戰現代社會對待客的定義,呼召我們反思自己為什麼邀請誰人前來與我們一同坐席。學習播下恩典、祝福別人,就由《與耶穌飲飲食食》這場盛宴開始。


 


作者簡介


查斯特 Tim Chester


他於威爾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為博溪網絡(The Porterbrook Network)的共同總裁,培訓信徒和教會重新投入宣教工作。他亦為博溪神學院(Porterbrook Seminary)院長,為教會領袖提供綜合性的神學及宣教訓練。著有You Can Change及合著Total Church(《全是教會》)。


 


推介


本書緊扣「人子來,也吃也喝」(路七34a)的中心意像,別開生面由「飲食」角度切入路加福音,指出如恩典、群體、希望、使命、救恩、應許等神學概念看似抽象,實則都能透過與耶穌同桌、與他人共餐得到具體展現(enact),活化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中。我鼓勵你與三五好友在餐桌旁齊讀本書,「飲飲食食,重新得力」;你會發現耶穌之道離我們不遠,不但在我們心裡,也在口裡和腹中。


吳國安博士


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審閱)


 


You are what you eat,飲食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性和存在。為此,福音也要講飲講食,由於始祖吃出原罪,耶穌的吃喝便帶來和好的救恩。查斯特這本深入淺出的精彩小書,正好帶領我們進入路加福音的飲食世界,享受一席豐富的屬靈愛筵,並有助於信徒實踐一種另類的飲食文化。


趙崇明博士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 (圖書館主任及學術主任)


 


譯者推介


套用一熱門動畫的人物名字,我絕對是「阿愁」。我會怎樣形容這個世界?抱歉,我眼中只有一片沮喪:激進主義籠罩宗教、政治,人高舉極端思想,壟斷政權,奪走生命;資本主義引致弱勢社群被剝削,消費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調;菁英主義驅趕著人不斷進步,窮盡一生要跟其他人、組織、城市比較。時局混亂,使我們逼切期盼救主的憐憫,於是地上的教會積極實踐大使命:「恆常聚會」、籌劃不同的教會活動、又裝備信徒走遍世界、「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一切行動都像是那經典問題「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怎樣做)」的解答。但既然耶穌早已降世,我們是否應發出回應歷史的一問:what did Jesus do?(耶穌當時怎樣做)

 

或許,「當時」的耶穌跟我們現今的印象格格不入:道成肉身的救主,卑微降世,被釘在十字架,將帶著榮耀重臨。這一切讚美祂神聖的措辭出現前,當時的耶穌是何許「人」?社交滋事者,和顛覆主流猶太教條的激進分子。祂公然與稅吏為伍,讓妓女觸摸祂的身體,更公開批評恪守身體潔淨的宗教領袖假冒為善。這一切,祂都在一個個平常不過的場合展現出來:筵席。

 

是的,一個吃吃喝喝、撩事鬥非的耶穌看似不是信徒應抱持的印象,但聖經的確如此記載:「人子來,也吃也喝。」(路七34)耶穌的傳道工作不獨是在山上或船上教導群眾、施展神蹟,祂親自走進不同人的家,參與了一頓頓平凡的聚餐,卻由此讓我們看見祂偉大之處。耶穌不以骯髒、貧窮、犯罪的人為恥,反倒張開恩手,歡迎他們與祂同桌。背景、遭遇迥異的人同處一室,真正屬神的群體就形成了,甚至神可以親臨其中,對所有人宣講祂的福音。人們圍坐同享美食,更是預演天國的場景:信徒的永生不是身穿白衣,時刻唱詩,而是萬民一同進到基督為我們擺設的筵席,與君尊彌賽亞永享飽足、喜樂。

 

今天,耶穌在世的筵席能如何延續?崇拜、教會活動、宣教計劃?這些固然可敬可取。不過,是時候回歸基本:開放自己,與你的鄰舍一起進餐──「一日三餐,一週七日,二十一個現成機會」,讓我們將敬拜、團契、傳道切切實實地融合在日常生活裡,讓社會最卑微和有權勢的都能同領主恩。耶穌是位非同凡響的主,因為祂願意使用平凡如你我,透過渺小如一頓家常飯,宣揚祂最偉大的奧祕。

 

時局縱然混亂,但起碼這次翻譯的事奉,讓我確信自己可因著一件事,重拾盼望。救主為我們預備筵席,邀請萬民同來(路十四17)。深願我們可一起歡喜赴那永恆的宴,「與耶穌飲飲食食」。

 

目錄


引言:人子來了,又吃又喝


第一章:透過聚餐,彰顯恩典


第二章:透過聚餐,制定群體


第三章:透過聚餐,彰顯希望


第四章:透過聚餐,傳講神道


第五章:透過聚餐,成就救恩


第六章:透過聚餐,履行應許


注釋


內文試讀


第二章:透過聚餐,制定群體


 


想像一下,你身處一個晚宴,主人家是個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兼地方議員,住在城內高級住宅區的一間大房子裡。


今晚的宴會是為一位從外地來訪的講者而設。你很高興獲邀參加晚宴,因為這人已成為城中熱話,他前衛的思想驚動了所有人。有人對他嗤之以鼻,但你抱著「不妨一聽」的心態。這大概是個好機會,了解這人真正的底蘊。


你聽到門鈴響起,不以為意,直到一個女人衝進房間。你見到主人家太太絕望的表情。這個不速之客身穿一件緊身、低胸的上衣;一條太短太短的裙子;還配上一對幼高跟鞋。她濃妝艷抹,走路時還搖搖擺擺的──應該是喝了太多酒。她活像一個站在街上搔首弄姿的風塵女子。


她逕自走到來訪的講者面前,伸手環抱他,把他的頭枕在她胸前。「我永遠是你的人。」你聽到她這樣呢喃。她開始按摩他的肩膀。那時候你才留意到她在哭泣,哭得梨花帶雨,面上掛著兩道睫毛液的痕跡。


房間裡的所有人全都僵住了。一個可敬的人竟然要忍受這樣的事。你感同身受,這太不像話了。


但那位講者沒有推開那女子,反而抬頭,張開手擁抱她。他好像對他說了一句:「你也是我的人。」但他沒可能說了這樣的話。她是什麼類型的女子,他一定看得出。他理應可以更理智一點處理,她會覺得他的說話是一種挑逗。或許這真是挑逗,或許他是她芸芸「恩客」之一。這個所謂講者一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路加也有描述類似的一場宴會。


 


耶穌歡迎罪人


 


路加筆下的這次晚宴應該是一場古希臘、古羅馬常見的「會飲」(symposium)──晚宴過後,緊接的是個漫長的學術討論。一張長桌放在中央,賓客坐在長椅上圍著長桌的三邊,剩下一邊讓僕人挨近服事進餐。長桌上設有麵包和酒,還有一盤主餐,供賓客拌著麵包吃。人們一邊吃,一邊斜躺著,把腿伸展開來。


耶穌時代的房屋都附有一個半開放的公共地方,大屋子尤甚。有些房間與庭院毗連,外人可以自由進入庭院,即是說來賓站在庭院可以清楚看見會飲的情況,甚至即席參與討論。在此環境裡,人們可隨時從街上走進來向屋主問好,或是與屋主進行交易,窮人也可聚集於此,等待屋裡人施捨剩飯。


這個描述可令讀者更容易想像故事發生的場景。那個女人大概是在屋子的公共庭院流連,見到耶穌躺下把腳伸出來,就混進飯廳去抹耶穌的腳。


要注意的是,這不是普通的一棟住宅。這是一個法利賽人的府邸,而法利賽人極為看重自己的潔淨。應許之地已被羅馬的統治玷污,但至少法利賽人還可力保自己身體潔淨,預備得救的一天來臨,所以他們對所謂不潔的人避之則吉──例如這個充滿罪惡的女人。雖然聖經沒有明確指出她是個妓女,但路加在他的描述裡這樣暗示:「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37節)。法利賽人視她為一個會傳染的疾病,耶穌卻接納她。祂歡迎罪人,彰顯了神的恩典。


而我們當然樂於見到這事。基督徒都愛聽一個感人的「變好前變好後」故事,就是那種:「我遇到基督前是個癮君子、罪犯,但現在我整個人生都改變過來了。」


但這個女人如此親暱地對待耶穌,簡直叫人震驚,因為她在公共場所這樣做絕不檢點。她把頭髮解開,擦乾她滴在耶穌腳上的眼淚。在那個文化裡,女人只會在梳洗時才會解開頭髮。「她在那個場合解開頭髮,跟出外不穿上衣同樣令人難堪。」然後,這女人還要親吻耶穌的腳,把香膏油抹上。有人因此估計,她是像恩客一樣服事耶穌,這可能是她唯一懂得與男性相處的技巧。「這個女人從頭到腳都錯得離譜:她不屬於這個地方,至於她對待耶穌此一顯赫人物的方式,在任何場合都是傷風敗俗的。」但耶穌沒有阻止她。祂有權說:「我很感謝你如此招呼我,但這實在不是合適的行為。」耶穌一動也不動。新約學者約翰.諾倫德(John Nolland)這樣形容:「耶穌面對這個舉動仍處之泰然,真的十分動人。」如果這個女人真的是個妓女,她的舉動就只是商業社會上對款待客人一種劣質的模仿,不過耶穌看到她行動背後的真心。祂沒有視此為淫褻的表現,而是一個溫婉慈愛的行動。


儘管自己的名聲已危在旦夕,耶穌都沒有阻止她。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